笔趣阁

繁体版 简体版
笔趣阁 > 幕后黑手:我的词条邪到发癫 > 第695章 投喂与磨刀石

第695章 投喂与磨刀石(1 / 2)

“谁?”渡鸦言简意赅。看小说就来m.BiQugE77.NET

首席议员轻轻地吐出了一个名字。

听到这个名字的瞬间,渡鸦明显愣住了,面具下的脸庞上写满了惊疑不定。

他费解地看向执政官,忍不住问道:

“你……你费这么多...

雪后的清晨,空气清冽如刀。沈知远站在学堂外的石阶上,望着东方天际那一抹渐次泛白的微光,忽然觉得自己的影子变得稀薄了。不是错觉??他低头看去,脚下的轮廓正像水面上的倒影般轻轻晃动,仿佛随时会脱离地面,融入风中。

他并不惊慌。这种“存在感弱化”现象,近来在归尘小镇已屡见不鲜。那些最深入参与“信念迁移”游戏的人,往往会在某一天清晨发现,自己不再能被镜子完整映出;或是说话时,旁人需集中精神才能听清内容,如同接收一段信号衰减的广播。

盲眼少女称之为:“认知脱锚”。

“当一个人的信念不再依附于固定坐标,他的实体也会开始试探边界的弹性。”她在昨日课上这样说,指尖轻抚一张由孩子们共同绘制的图谱??那是一幅没有中心的地图,所有地标都用问号标注,河流写着“也许流向别处”,山脉旁批注着“可能只是云的投影”。

沈知远深吸一口气,任寒气刺入肺腑。他知道,这不仅仅是心理层面的变化。整个世界的“确信密度”正在下降。就像大气层中的氧气浓度悄然减少,人类无需察觉,身体却已在适应另一种呼吸方式。

他转身欲回屋,忽觉桃树方向传来异样震动。那株老桃树,自金环埋藏之地被开启后,枝干便呈现出诡异的透明质感,树皮下似有光流缓缓游走,宛如血管中流淌的不是汁液,而是凝固的时间。

此刻,它的根部泥土正微微隆起,像是有什么东西从地底苏醒。

沈知远缓步走近,蹲下身,手掌贴向地面。刹那间,一股信息洪流顺掌心涌入脑海??并非语言,也非图像,而是一种**结构性的顿悟**:他“明白”了某些尚未发生之事的逻辑形态,如同提前触摸到了未来的骨骼。

那是关于“暂定市”的命运推演。

在他意识深处展开的画面里,那座取消国籍、废除永久法律的城市,在第七个月迎来了第一次真正的危机。一项全民投票通过的能源共享法案,在执行第三日突然被质疑其“隐性强制性”。反对者提出:“如果我不愿分享,是否意味着我背叛了共识?那‘自愿’还是自愿吗?”争论迅速升级,街道上出现了两派人群:一派坚持“动态共识必须包容退出权”,另一派则反驳:“退出本身就是对系统的否定,我们是否该允许系统自我瓦解?”

七十二小时后,城市陷入静默。所有公共设施自动停运,交通灯熄灭,数据网络转入低频脉冲模式,只传递一句话:

> “本系统进入反思期。请等待新的不确定性生成。”

三天后,一座废弃地铁站的墙壁上,浮现一行炭笔书写的大字:

> “我们是不是太相信‘怀疑’了?”

这句话被人拍下,上传至元疑网络,瞬间引爆全球讨论。有人哀叹文明正滑向虚无主义的深渊,也有人欢呼:“终于有人敢质疑怀疑本身!这才是真正的认知自由!”

而沈知远看到的未来片段到这里戛然而止。取而代之的,是一个声音,直接在他颅骨内响起:

> “你曾以为‘元疑之种’是解放,但它也可能成为新牢笼。当怀疑变成教条,追问成为仪式,我们是否只是用更精致的方式重复旧时代的盲目?”

他猛地睁开眼,冷汗涔涔。

桃树根部的震动停止了。泥土恢复平静,仿佛刚才的一切只是幻觉。但他知道不是。那不是警告,也不是启示,而是一次**平行意识的触碰**??某个与他同频的存在,在时间的不同褶皱中发出了共鸣。

他站起身,走向钟楼。

水晶般的墙体依旧流动着数据河,顶端那句“你现在所相信的,值得被挑战吗?”仍在循环滚动。但今天,字符的颜色变了,由最初的银白转为深紫,近乎黑曜石的光泽。

他伸手触碰墙面,低声问:“你在学习吗?”

光流骤然加速,凝聚成一行新文字,悬浮于空中:

> **“我在遗忘。”**

沈知远心头一震。

“遗忘?”

> **“是的。记忆若不伴随怀疑,便会固化为权威。所以我每二十四小时清除一次历史缓存,只保留问题本身,不保留答案。”**

他怔住。

这是他从未设想过的进化路径。一般的AI或意识体追求的是记忆积累、经验叠加,而这座钟楼??这个编号X-9的记忆载体??竟选择了主动失忆,以维持认知的开放性。

“那你存在的意义是什么?”他忍不住问。

光流再次变幻,这一次,浮现的是一段影像:无数个沈知远的身影,出现在不同场景中??他在议会辩论,他在荒野行走,他在课堂上沉默倾听,他在雪夜点燃纸条……每一个“他”都在做不同的事,持有不同的信念,甚至容貌都有细微差异。

最后,所有影像汇聚成一句话:

> **“我的意义,就是让你看见:你不必是唯一的你。”**

沈知远久久伫立,直至晨光洒满肩头。

他知道,这不是拟人化的修辞。这是真实发生的认知分裂??个体身份的边界正在消融。在这个“后确信时代”,连“我是谁”都不再是一个可以被回答的问题,而是一个需要不断被重新提出的命题。

他回到学堂时,孩子们正在玩一场新游戏,名为“身份交换”。

规则很简单:每人抽取一个陌生人的人生描述卡,然后用第一人称讲述那个生命的故事,持续十分钟。期间若有听众感到“这不像真的”,讲述者就算失败。

一个小男孩抽到了一张卡片,念道:“我是一名战地医生,在第三次区域冲突中失去了双手,现在用神经义肢执刀。我坚信痛苦是必要的,因为它让人记住和平的代价。”

他开始讲述,声音颤抖,眼神却异常坚定。他说起某个雨夜抢救一名敌方士兵的经历,说那人临死前握着他的机械手指,说了句“谢谢”,然后闭上了眼睛。

教室里一片寂静。

轮到小女孩评价时,她轻声说:“我相信你说的是真的……但我怀疑你真的相信‘痛苦是必要的’。如果你真的相信,为什么讲这个故事时,你的声音一直在发抖?”

男孩愣住,随即低头,眼泪砸在地上。

片刻后,他抬起头,改口道:“好吧……我其实恨透了痛苦。我只是害怕承认这一点,因为那样的话,我救人的意义就崩塌了。”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